【案情简介】
某某乡某村村民李某和王某 ,因水路问题发生打架纠纷。事情的起因是李 某 与 王某 是南北院几十年的老邻居,李某 在南, 王某 在北。李 某 北房后有一条 2米宽的空闲胡同,杂草丛生。一遇下雨,房屋上的底檐水倾泻而下,淤积成滩,渗到房屋根基下。李某 生怕水多泡房,出现不测,便用铁锄在房后清草、挑壕。后院的 王某 唯恐影响自家房屋的安全,便出面阻挡。李 某 不依,双方打了起来。李 某 带着被扯烂的背心,遍体伤痕地来乡调委会审请调解 。
【调解过程】
调解员 了解情况后,用民俗疏通法进行了调解。对 王某 说 :“水火不留情。遇到洪涝灾害,不用说邻居,就是其他人,也要同心同德,抗灾避难。李某 在房后挑壕,是为了抗灾,你应该积极配合。 ”转而对李 某 讲 :“千年的邻居,处下的朋友。你挑壕的动机虽然没错,但应提前给对方打个招呼,取得对方的理解,不能擅自动工。毕竟这样做明显会伤着对方的利益。”
【调解结果】
最后,双方握手言和, 王某 带上礼物登门看望了 李某 。 李某 也对自己的草率表示了歉意,两家一起整修了路,从此团结友爱,和睦相处,再无争执。
【案例点评】
此案采用的是民俗疏通法。世代相传、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,包含了许多善良风俗。善良风俗大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,是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,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,指导着人们的生活,所以有条件地使用民风民俗,可以弥补制定法的适用缺陷。本案调解员 运用了善良民俗,如 :“水火不留情”,“同心同德,抗灾避难”,“千年的邻居,处下的朋友”等。这些淳朴的风俗相对于枯燥的法律而言,更容易为当事人所接受。调解员 通过收集村民在生产牛活实践中积累流传下来的民俗经验,再用这些民俗经验去教育当事人,在既不违背法律 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流传下来的民俗经验,再用这些民俗经验去教育当事人,在既不违背法律又尊重民俗的原则下,让双方换位思考,晓以利弊,化解分歧,最终使双方自愿达成协议,重修旧好。